课程介绍:
《校园绿色生活地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劳动教育实践课,每学期开设1~2批次,每次选课60-120人。
在地图上标示出生活环境中有关自然、文化与环保的景点,就是一张绿色生活地图。绿地图目前已经遍布世界,各国都有人在尝试着绿地图的方式来爱护自然。将校园人文、自然景观绘制成一幅校园“绿地图”,与别的地图不同的是,在这份地图里介绍了校园内自然景观、生态场域、节能设施等,以此来提倡绿色、低碳的校园生活。在课程中激发同学们接触、了解自然环境的热忱和积极性,共同探索隐藏在校园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生态设施、被忽视的荒野,以及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和不易察觉的动物……促使同学们在探索中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更健康、更与自然和谐的生活选择,并共同制作一份独属于本校校园的绿地图。
教学团队介绍:
《校园绿色生活地图》课程教学团队共3人(辛勤、王静和黄兰老师),团队成员均在自然生态领域,环境教育、自然教育方向,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实践经验,各有擅长、优势互补。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体验,依托绿色生活地图的理论和完善的图示系统,从课程的宽度和深度进行全方位整合拓展。
辛勤 讲师/硕士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教育、自然教育。
担任《环境教育》、《校园绿色生活地图》、《环境规划》、《物理性污染控制》、《自然体验》课程主讲教师,擅长互动式、实践式、体验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将所学所教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地方服务,致力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助力行业领域的多元化探索,为公益环境教育领域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
王静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毕业于四川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环境监测,民族植物学。
主讲课程:环境监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黄兰 全国自然教育师/首批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特聘校外课程导师
是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师”,四川林学会自然教育专家库成员及培训讲师,四川生态文明促进会首批全省自然教育导师,成都博物馆“自然科普”系列课程客座讲师。
2019年成都市环保讲解员比赛冠军,2020年四川省首届“最受欢迎的自然教育导师”,2022年被成都生态环境局授予“成都绿色之星”称号。
三位老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合作,以制作校园绿地图为手段,通过标注出校园的自然、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相互依赖的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系统,并向地图使用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选择。
通过该课程,同学们对于绿色生活地图的定义、发展、应用有了明确的了解,更加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切身感受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领悟,促进了同学们自发践行绿色、低碳的校园生活。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内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设计这门课程不仅是提升同学们对绿色生活的感知和认识,也希望能帮助减轻同学们焦虑、烦闷的情绪,真正地走进大自然,慢下来,放松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元气满满的迎接明天的工作和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生活地图工作坊广受学生们欢迎,以下是来自同学们的反馈:
“参加这次活动真的充满了惊喜”。“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是急冲冲的样子,这次算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慢下来、静下来了,当我慢下来,我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发现原来美好的自然一直都是我的朋友,只是我以前没有发觉而已。感谢这个课程,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体验!”
工作坊的形式体验感拉满。“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新颖,很丰富多彩,课程的环境氛围非常轻松欢乐,是我在其他课程上不曾体会过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非常的开心,认识了很多小伙伴,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魅力,也在这门课程的带领下近距离地接触了大自然,感受到了校园绿色环境的魅力,也让我今后对大自然更加向往,希望今后能多多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这门课程也让同学们对于环保和绿色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参加过课程的同学如是说: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建设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这次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在课程中,我们感受到人类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课程非常有益于同学们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土地,让大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用别样的视角参与实践,创新性地去学习。”
“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为了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应该提倡在衣、食、住、行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可回收资源。希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绿色生活”的实践者,也让更多的同学,公众可以体验到这类课程,参与到对环保的关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