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值得商榷
作者: 编辑: 日期: 2009-04-21 信息来源: 审核人: 点击数:

 

“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值得商榷
[ 录入者:cxjsxy | 时间:2009-04-21 20:30:0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94次 ]

    4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两篇文章,颇值得对照参看。一是新闻报道《黄冈师范学院:“就业至上”成就两年高就业》,文章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业至上’,一个从没有人明确大胆提出过的崭新办学理念,开辟了一片就业新天地!”二是吉林大学哲学教授孙正聿的演讲《哲学与人生》,文中有一段特别论及教育的文字:“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或者说,哲学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我认为,将“就业至上”作为高校的一种办学理念值得商榷,而孙教授的话正是在根本上点出了其中的要害所在。

    “就业至上”是针对“就业难”提出来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高校都把解决就业难问题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重视就业,为了走出困境,就把“就业至上”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有欠妥当。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对此,不妨再引用一下孙正聿教授的精辟阐述:“真实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是使你首先能够成为一个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我们只有能够成为人,才能够成为某种人,才能够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去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去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孙教授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就业只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学校育人则应“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大学有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当是共识。

    “就业至上”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无疑是舍本求末,有违教育的本质和初衷。这种功利性极强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在短期内或许给学校带来一定利益,但从长远看,它会动摇办学基础,使学校丧失发展后劲,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因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难以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就业至上”强调重视就业,但因此将高校“矮化”为劳技培训之所,实在得不偿失。

    解决就业难问题,不外乎三条基本途径: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高校科学确立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鼓励毕业生调整思想观念,拓宽就业视野,积极创业。当前就解决就业问题的时效性看,应更多从第三条途径着手。很多情况下,不是就业岗位供不应求,而是毕业生只盯住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愿去另辟天地。这里多半不是技能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在上述那篇报道中,黄冈师范学院这些年保持90%以上的就业率,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资教支农到基层服务毕业生超过50%”吗?连年高就业,未必真是源于“就业至上”,而恰恰是因为学校发挥好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毕业生树立了很好的人生观、就业观以及道德情操,使他们勇于创业,愿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一篇]今年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如期就..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门槛一降再降 底薪800..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28-84616652 邮箱:cdswcy@cdu.edu.cn 地址:成都市外东十陵成都大学 邮编:6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