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敏 陈佳美 图/蔡敏)4月11日至4月20日,根据教学计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16级建筑学1班31名学生在建筑系四位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洪雅县柳江古镇、峨眉半山七里坪两地开展为期10天的素描实习。归来后学生们带着此次写生的作品参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文化作品展。
建筑系的学生本身并没有很好的绘画基础,这次在路峻老师的带领下外出写生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优秀。为了更好的学习路峻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们对路峻老师进行了一场专访。
路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系主任,主要从事项目管理、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作为第一届的建筑学的老师,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规划。
以下为路峻老师对建筑学的理解和在学生培养上的一些规划:
首先要申明的是,写生实习,不仅是这一次,也包括今后的实习,都是集体行为。除我之外,建筑专业的其他三位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学最终进步很大,不是某个人的个人因素,这里面既有老师的努力,更有同学的付出。我在这里,更多地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当然,是比较注意训练方向的把控。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累积,也仅仅占整个知识体系很小的一角而已。这里指的不光是设计知识,更有建筑技术和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既有知识的系统性,也有知识面的分散性;既有对设计者艺术品味和感觉的需要,也有对其工程能力的要求。建筑学这个专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
对本科阶段的建筑学生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表达能力的问题。作为设计者,心有所想,出来无法表达怎么办?所以首先得培养他这个能力。建筑学16级这31个同学的作品,就我们专业的老师来看,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但光靠一次写生,是无法达到现在这个水准的。这其中有三条主线,基本是并行的。
第一条主线是关于美术能力或者说美学修养的培养,就课程训练来说,主要靠美术课。绘画训练一是培养观察能力,二是培养美学情趣,三才是表达技巧。
确实,我们的同学进校时绝大多数是零基础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反倒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束缚。同学们不是美术生,不受画种、门派风格的约束,只要是能精准和有效传达设计意图的技法,就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一切,都为了能顺畅的表达心中所想而服务。同样是写生,建筑生和美术生是有区别的,区别应该就在于我们更讲究实用,就建筑写生而言(注意,我说的是建筑写生,是指以建筑为主要写生对象,而非纯粹的风景),只要能准确表达形体、比例、材质、光影,透视合理,构图美观,线条简练明快的,不管它采用何种方式和技巧,都是好的作品。我们的评判标准就在于此。
基本的美术训练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学分有限的情况下,仍坚持开设素描课、色彩课,这些都放在一年级阶段完成。美术练习也同时是不可间断的,所谓三天不练手生,确是如此。所以素描课放在了第一学期,而第二学期靠素描写生来维系形体与比例及透视(素描训练的重点)这一练习的持续性。第二学期同时又有了色彩课,为后续的建筑表现打基础。第三学期开设色彩实习,作为对色彩训练(色调冷暖的感知、结合光影和材质的变化体验)过程的延续。那么,进入中高年级怎么办?后续主要是依靠建筑表现画、单个设计课题中的表现图等等这些环节来保证它的持续性。当然,后期肯定会更多的采用电脑辅助的做法,但操作电脑做建筑效果图,也得有美学的底子。而方案设计阶段,更多的是靠徒手画来表达设计构思,只要基础训练是扎实的,就能达到快速、高效准确的设计思维传达。
在零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水平?其实在他们写生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训练,甚至在素描课开课前,我还同美术老师商量过,对零基础的同学,得加大训练的量,才能有质变。当然,他们上学期画得很辛苦,用同学的话来说“画得想吐”、“我可能上了一个假大学” ,吐槽归吐槽,好歹他们熬过来了,虽说对石膏像已有了审美疲劳,但面对青山绿水时,谁保得住不会就此抒发一下对美景的情怀?何况是经过训练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并不是通过写生让大家的水平有了突然的进步,而是面对美景时创作的激情驱使人更专注于技巧的进步,和对老师技法的模仿,以及对观察对象的艺术梳理和形象提炼。有了这些因素,作品亮点纷呈的景象便不难理解了。这里,我要为他们点个赞!
第二条主线,是有关建筑设计特别强调的一些美学规律的认知练习。构成与空间视觉造型课的内容就专注于此,包括平面和立体构成等等,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训练和手工实作,让学生在引导下认知和探讨关于节奏、韵律、变化等等的美学规律。并不是说零基础的人这方面就不行,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生活中这些美学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只不过在一个人的生涯里没人专门帮你去总结而已,有了引导一切就好办了,很多规律都是自己去发掘的。这门课本身也很有意思,类似于手工课,老师也通过案例讲一些美学规律,以及总结出来的美学理论。学生都很爱这类课。这学期,还有一门模型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可能是自己做的小设计,也可能是知名建筑作品。这就上升到对空间,对建筑结构的认知了。实际上这方面的训练也从没中断过,等下讲第三条主线的时候来谈。模型课,应该算作是构成课的升级版,涉及到具体的建筑物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或者立体物。一般而言,学生兴趣也会很大。当然,制作模型本身也是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能力,比如做复杂设计时,有时候光靠画图没办法把复杂的内外部空间表达出来,有些部分还真得实际制作一个微缩版的,自己才能弄清楚想明白。所以,这条主线引导着学生从探知较纯粹的美学规律升级到探知空间和结构、造型的对比变化,也蛮重要。
最后一条主线,是比较理论化的,其实,从另一角度看,也是需要实践来加强理论基础的。那就是建筑设计本身规律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是不能切割开来的,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当然,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设计院的建筑师都是搞实践的,比高校的老师更适合这个行业,因为设计本身就是时间过程。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片面性,只看到其一没看到全部。建筑师若是为了糊口养家,那很简单,可一旦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不下苦工去研究透,是没办法做出好的设计的。这个研究的过程,就得有理论的底子作为支撑,你从哪个角度去着手研究对象?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去研究?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四川没有体育馆,为了办赛事的需要,政府计划修建一个。当时的设计院都是国有的,西南院算是西南地区水平最高的,一问,没做过,不懂。怎么办?总建筑师带着一帮人国内国外跑,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过程,就有点相当于我们这些从零起步的同学。当然,对常见的建筑设计来说人家是行家,这个不在话下。但有多大区别呢?我认为区别不那么大,都是从零开始,都得遵循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过程规律,中间得掌握很多理论知识,还得结合自身的情况,我这个体育馆占地跟国外不同啊,投资也有限,结构技术没国外强,施工水平也差,我得改啊,照搬照抄没门儿啊。所以嘛,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从总工到小年轻,大家从头来过,理论掌握了,实践的案例也看到了,这边建筑模型做好了,那边结构件实验也成功了,也才有底气开始付诸设计的实施吧。所以,设计不纯是实践,设计实践也不可能不用到理论,相反,现今的建筑设计理论,大多都是从设计实践过程中总结梳理归纳出来的。
这第三条主线,因为是本科阶段的重点,所以我还得再阐述一下。下半年,建筑16级的同学进入二年级了,设计理论课,真正的设计课,都开始了。这部分里面,设计作为中轴,注意,我用的是中轴,没用到“重点”一词,是因为不想就此给不同的课程打上谁更重要谁更不重要的标记。中轴有了,那么两翼呢?一是建筑技术类知识的课程,比如结构版块(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选型等)、法规与管理版块(工程管理、建筑法规、建筑经济等)、数字化版块(CAD、Revit、PS、SU、Coreldraw等)、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版块(建筑物理、绿色建筑设计等);一类是理论知识的课程,比如中国、外国建筑史、各类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室内设计原理等等。这些联系似松似紧的课程,形成第三条主线的两翼,确保中轴向前延伸的正确,也就是偏差最小。任何一门课的知识,或许在某个设计过程中都会发挥它的独到之用,所以无所谓孰轻孰重,唯有学习的难易不同而已。
教育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也从学生身上获得启发,我觉得最大的启发就在于,人在获得鼓励的情况下,会刻意努力以改变自身,这种自身的内力作用是相当强大的,对此我非常惊讶。每天写生完成后,一般都会由老师对今天的作品作一个评价,当然,都是自愿的,也有学生不愿意拿出来交流的,我们一开始是商量好了的,每个人我们都尽量鼓励,尽管同学之间的差距其实也蛮大。总之就是一定要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闪光点。后来想想好像也挺难的,有的同学费劲的一天只画了一两张,还画的不怎么理想,真要找闪光点也是挺费劲,不过好在最后都能圆满找到。但第二天,第三天的情况就不同了,鼓励之下很多稍弱些的同学表现出的进步是让我们内心惊叹的,无论是线条的流畅度,还是画面的整体布局,局部处理,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了。所以嘛,零基础不要紧,比别人差也不要紧,因为建筑学这个专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从头起步,对吧?做好自己,明天的自己跟今天的自己比,有进步,就行了。当时间远去,毕业到来之时,再回首,他将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四年前想象不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不再畏惧于新知识的学习,因为每次尝试接触新的东西,那都将不再是挑战,他可能都将把这当做一种新的体验,并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不是有句话么,痛并快乐着。
以上为路峻老师对建筑学学生培养上的认识和规划,在建工文化作品展上,我们对建筑系的同学们也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记者:在写生这次之后对建筑学的看法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和以前相比,看建筑的方式不同了。现在看到建筑不单单是它外形美了,会自然而然的代入自己学到的东西去评价这座建筑物。
记者:这次写生老师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同学:这次写生我们每天回到住处后会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写生经验,晚上在老师的讲评中相互观摩作品、借鉴,各有收获。在柳江时,老师将同学们的佳作集中起来,用投影仪一一展示,对每幅作品逐个品评,分析优劣,并给予建议,这次写生收获颇丰。
记者:在这次写生中,有没有让你有感触的事?
同学:在写生过程中,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在这期间,为了锻炼我们的耐心,老师一直和我们一起写生,鼓励我们,老师的陪伴和指导对我们触动很大。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校外写生实践安全顺利开展。对于刚踏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收获颇丰,此次写生学生们带回来优秀作品170多张,在写生期间,同学们勇于大胆实践并虚心的向老师请教;老师们则对同学耐心指导,多加鼓励,极大地促进了同学们对建筑写生的兴趣,绘画能力与技法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外出写生活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建筑风景写生的方法步骤和基本表现技法,为以后的建筑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